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学报创刊40周年散记 ——纪念《湖北科技学院

来源: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07-0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《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》发行至今年,已经走过了40个春秋,它诞生在改革开放的春天。这40个不平凡岁月,学报经历了数个不平凡的蜕变过程,从创刊时的《教学参考》,到《武汉师范学

《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》发行至今年,已经走过了40个春秋,它诞生在改革开放的春天。这40个不平凡岁月,学报经历了数个不平凡的蜕变过程,从创刊时的《教学参考》,到《武汉师范学院咸宁分院学报》,再到《咸宁师专学报》,再到《咸宁学院学报》,再到今天的《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》。从不定期到季刊,再到双月刊。它的蜕变过程,生动再现了一个三类学校在春天的成长。

我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这所学校,我的学术生涯就是从为学报撰文开始。在这里,我从一个年轻老师到助教、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。在这里我度过了26个春秋。2000年,也就是我离开中文系到学报工作的第十二个年头,为了生计,我停薪留职跑到南方,到今年一晃又过了二十个年头。

如果说,我在湖北,最留恋的是什么地方,普通人一定会说是故乡。但我很早就离开了故乡,而且很少回乡,故乡的概念似乎已有些淡忘。我在咸宁呆了26年,很早就把它当成了我的第二故乡。我忘不了咸宁的师长、同行、朋友,忘不了在学报与我一起工作、创业的上级、同事,更忘不了在学报工作的日日夜夜。魏星桥、王志文、陈有恒、曹善春等先生,是将我引进神圣学术殿堂的前辈。向国武书记和张芳彦校长,对我关心和支持很多。向书记人很正直,我很敬重他。在学报,他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。特别是张芳彦副校长,既是我的同事、又一直是我的上级。我一分配到学校,就跟她在一起。我在语言组,她是组长;在中文系,她是系主任、教务主任;我到学报,她是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,兼学报主编。我能有今天的学术成绩,与以上几位前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。在学报,我与费国方、佘斯勇、彭茜珍四人搭班,编辑部有明确的正副主任,是从我们这一届开始。后又来了个诸葵,她是诸定立副校长的女儿。在学报沒几年,她就随丈夫调到了武汉,从此再没联系。在学报,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任费国方。他是上海人,本是一个清华毕业的高才生,学的是物理专业,但文革前夕进学校,文革中毕业,专业没有什么造诣,不知怎么分到了落后地区咸宁。我记得他在学校,没有搞他的物理学教学研究,教的也是数学。他不管是上班还是下班,成天只知做事,似乎没有其它什么爱好,如果说有,那就是啃书本。他走到哪里,都是手拿一本书,真正的“手不释卷”。他沉默寡言,从来不主动与人说话,如果你不跟他打招呼,他呆在那里看书,可以一天不说一句话。在编辑部,先他是主任,我是副主任,但往往做什么事情,他总是让我拿意见。我本来就是个厚道人,可他比我还厚道。他跟爱人关系很僵,但从不吵架,他似乎也不会吵架。可能是这个原因,他一个人申请调回了上海。费主任调走了,学校又安排中文系李新灿硕士来和我搭班。但新灿老师没真正办过一期学报,就考博到上海读书去了。博士毕业,也没回学校,直接到了广东湛江。在广东,我们还在广州的一次会上见过,以后再无联系。李硕士读博去了,编辑部就只剩我与佘斯勇、彭茜珍三人。小彭是费国方要求留校的数学系关门弟子,虽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女孩,但性格与费先生倒有几分相似。佘斯勇虽与小彭同为本校毕业留校,但他俩的性格恰恰相反,小彭不好动,在编辑部一坐就是一天。小佘人很灵光,喜欢走动,在学校,外交是一把好手。特别是费主任调走之后,我一个人很忙,索性就把办公室的事情交给了他。我离开学报,佘斯勇同志进步很快,几年间,从一个专科生一下把硕、博士文凭全拿了回来,同时把正副高职称也评了下来,我真为他高兴。

我在学报工作了十二个年头,自诩是个学报人,我对学报的感情很深,在学报工作期间,对学报建设也用力最勤。因为在我心中,学报对外,是一个外部世界窥视学校的窗口;对内,也是学校对外展示学校实力的窗口。中外的人们,特别是中外的学者、专门家,他们了解一所学校,在媒体相应发达的今天,当然途径很多;但个人认为,最根本、最直接的莫过于通过学报,通过学报上发表的学术成果。世界知名学校之所以知名,毫无疑问是学校有一批制造各种知名品牌的学者、专门家。而学报就是这些学者、专门家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地方。如果我们学校的学报,能够经常发表世界一流科学研究成果,试想一下,世界各地的人们,通过学报这个窗口看到的学校,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。

其次,学报对一个学校来说,它还是一个培育人才,煅炼队伍的园地。我们大家都知道,要建设一流学校,各学科都必须有一支一流的教学科研团队。这个一流教学科研团队从哪儿来,途径固然很多,但我们的学报,就是一个培育人才,煅炼队伍的好园地。我们湖北科技学院,现在名声还不大,这是因为,我们很多年轻同志,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还不可能一下就达到教学科研的一流水平,就象美丽的花朵,就象参天的大树,都是从幼苗长成一样。他们的成长需要时间,需要温床,需要园地,学报就是一个适宜的温床,肥沃的园地。我自己就是在学报这个园地中长大的,我们学校过去和今天的大多数教学科研骨干,也无一不是如此。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报,其重要性可想而知。


文章来源:《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hbkjxyxb.cn/qikandaodu/2020/0708/356.html



上一篇:教学·科研·著述 ——纪念《湖北科技学院学
下一篇:山村鱼苗担

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投稿 |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|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版面费 |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|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